“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自9月18日全面实施线上教学以来,按照学校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和医学部相关要求,基础医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每周对学院线上教学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总结,确保线上线下课程同质量开出,在教学进程中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一、授课基本情况
2022年秋季学期,基础医学院承担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康复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等6个学院、11个专业的本科生授课工作。其中10月10-14日,学院教师共在线授课320节次,涉及任课教师90名。
二、教学管理举措
1.建立灵活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
为确保线上教学平稳有序且高质量运行,学院组织人员摸排本学期整体授课情况,成立在线教学工作小组,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应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根据线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反馈,适时调整工作方案。针对学院教师人数多、居家办公沟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学院建立教学联络员沟通机制,将13个教研室分成4组,每组配备一名教科办工作人员作为教学联络员,负责教研室任课教师与学院职能部门、教学督导、学校对口部门、学生所在学院的沟通协调工作,有效简化了问题反馈和沟通的途径,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平稳有序运行。
2.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线上教学的持续进行,学院逐步建立了由院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教科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听巡课制度,把听课、巡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教学联络员反馈给教研室任课教师。听课人对教师授课典型案例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每周报送线上教学听课总结,推荐典型教学案例,确保线上教学质量。10月10-14日,教学督导听课8次、教研室主任听课61次、教科办工作人员听课30次,报送典型教学案例6份。10月16日,学院组织召开了由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线上教学座谈会,医学部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座谈,主要听取同学们对线上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由此进一步拓宽了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医学部常务副部长张鹏霞参加学院线上教学座谈会并进行调研


学院党委书记刘蕾、院长刘爽听课

教学督导梁衍锋和张金波在听课
教学总结及典型教学案例推荐
3.做好学院抗疫典型案例宣传
疫情期间,学院师生积极响应政府和学校号召,主动请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抗疫先进人物和事迹。疫情伊始,学院奉命紧急集结由5名教师和11名研究生组成的4支志愿者服务队,支援佳木斯市设置的方舱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当服务队员到达各自支援的实验室后,经过严格的防护服穿脱和工作内容培训,队员们便迅速投入到紧张而繁重的核酸检测工作中。每个实验室每天要接收几千甚至上万件样本,从样本核收、扫码登记、实验室分析到最后的结果上传,每个环节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丝毫不能马虎。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下来,身体早已疲惫不堪,但却不敢多喝水,只是为了能多节省一件防护用品。
队员们在方舱实验室的生活条件更加艰苦。他们一直在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里进行样本信息核收。随着气温骤降,再加上每次接触过样本后的手消,带着双层橡胶手套的手就像从冰水里拿出来一样僵硬,但是大家没有说一句抱怨。因为他们坚信,抗疫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尽早到来。抗疫期间适逢国庆日,队员们也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为祖国生日献礼。
作为首批抵达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志愿者,教师吴庆田带领5名研究生在新建实验室,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一切从零开始安装调试仪器设备。他们以精湛的专业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建设,随即主动承担了更为繁复的样本核查工作。师生们通过这次抗疫经历,不但经受住了极大的意志考验,也得到了思想上的锻炼,已然在实践中形成一门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此外,学院还有很多老师参加了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化身成“大白”奔走于小区、楼宇之间,全民核酸检测有他们的身影,物资发放有他们的汗水,值岗巡查有他们的脚印。他们不单纯是基础医学的教书先生,更是乐观向上、勇毅无畏的“基础大白”。他们把白衣执甲后的感悟变成最生动的课程思政,诠释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学院师生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教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节课。



基础医学院抗疫典型案例宣传和教师反馈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
学院以线上教学为契机,积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鼓励近三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多听课,多看课,学习授课技巧,丰富教学手段,学习典型案例,书写教学总结,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10月10-14日,青年教师听课21次,报送典型教学案例总结8份。

青年教师杨天竹、孙妍、尤清欣在听教授授课
青年教师教学典型案例总结
三、线上教学效果
学院教师多采用智慧树平台+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将钉钉平台作为备用教学平台,以保证在网络不佳等突发情况下,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听课、巡课和学生反馈情况,学院任课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全部授课任务,多数教师能够做到课前有准备、课中有互动、课后有布置,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融入教学等方式,切实保证了线上线下教学同质量目标的顺利达成。代表性成效例举如下: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梁衍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讲解临床典型案例、播放视频及手动画图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气氛活跃。

免疫学教研室商宇老师针对“免疫胶体金技术”知识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新冠病毒检测试纸原理”,使学生在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深刻认识到免疫学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激励同学们努力学好免疫学。
寄生虫学教研室孙妍老师,在实验课线上教学中依托黑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资源,利用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寄生虫标本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如简笔画虫卵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在跟学画虫卵的过程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学院在教学检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个别课程师生缺乏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等。下一步,学院将通过强化教学反馈,加大听课巡课力度,督促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增加典型教学案例的引导,供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
四、学院教学典型案例推荐
【典型案例一】
课程:生物技术实验LC
授课教师:江旭东
授课经验分享:
由于突发疫情,学生在两次线下实验课后采取线上实验教学。实验课前采取集体备课,在统一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个人特点进行课件制作,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从而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1.授课前准备: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教师在生物技术实验线下授课时全程亲自操作并进行录像,已经完成44学时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视频录制工作并进行剪裁,制作成精美课件,为应对今后的突发情况做足了准备。

江旭东老师操作并剪辑的《肝糖原的提取及定量测定》部分操作步骤
2.网络资源应用: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使用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选用网络资源时并非全盘拿来,而是注意与课程的无缝衔接,针对学生的理解力和教学进程的安排精选适当的素材,充实线上教学资源。
实验课《血清蛋白质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部分下载的网络资源
3.发挥线上教学平台优势:除了运用学校提供的“智慧树”线上教学常规平台,还为所教班级单独建立了“钉钉群”作为备用。借助“智慧树”+“钉钉群”双平台的强大功能优势,有效保证了线上教学质量。

江旭东老师在进行线上授课
4.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实践课程的操作、知识的掌握与毕业后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结合疫情防控形势,提倡医学生的职业担当,培养专业的归属感、自豪感。
5.增加课堂互动交流: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线上课堂参与度。针对以往线上授课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及时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兴奋点,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课堂讨论,在有限的线上时间内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

2103班直播报告(互动54次) 2106班直播报告(互动30次)
6.做好教学反馈与改进:每次线上教学结束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线上教学总结。在微信群内与相关任课老师进行分享、讨论、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线上教学整改措施,以利后续教学工作的质量改进。
【典型案例二】
课程:医学寄生虫学
授课教师:宫梓琳
授课经验分享:
及时改进教学设计,丰富教学环节;注重学习的有序性、完整性、持续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参与性。线上授课采用“智慧树”平台,教学过程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1)为做好师生学习讨论交流,组织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入知到课程群“医学寄生虫学”。(2)由于疫情原因缺少课程教材,每次上课前将教案、课件电子版、教学进度安排、各类病例以及课堂作业等上传线上教学平台,方便学生提前下载做好预习。(3)线上教学实行签到制度,教师课前五分钟发布手势签到一次,通过“智慧树”签到功能完成签到。(4)课前带领学生观看虚拟仿真教学,提高学生对寄生虫病的学习兴趣,模拟进行寄生虫病的诊断。
2.课中直播授课:首先用2分钟时间提出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如“香港早期女星叶XX为减肥曾大量吞食蛔虫卵,一个月后诊断出蛔虫病,请问这样减肥可取吗?”诸如此类案例,进而导入课程,巧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利用临床病例、生活实例有关视频素材,展开线上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最大程度实现教学互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3.课后辅导答疑:每次课前在“智慧树”发布作业,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传作业至“智慧树”平台,要求学生手写并拍照提交,“智慧树”自动统计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在知到APP中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根据学生课堂互动情况和上传的作业等信息,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发现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及时对后续的教与学进行预测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