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质量保障体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保障 >> 质量保障体系 >> 正文

康复医学院*护理学院:“疫”起努力 逐光前行

发布日期:2022-11-01    作者:     来源:     点击:

康复医学院*护理学院根据市、校疫情防控工作有关规定,918日起全面实行线上教学。教科办迅即成立教学保障应急小组,学院党委书记庞伟、院长郭津、教科办主任孔祥颖24小时驻守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洪伟、教学副院长林萍居家办公,全程对线上教学工作进行同步安排、同步部署。学院采取教科办主导,各教研室协同,管理人员、任课教师、本科生以及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方式,组织实施并保障校园静态封闭管理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一、线上教学指导管理

1.按照《佳木斯大学线上教学实施方案》《佳木斯大学2022年秋季学期期初教学工作预案》等文件要求,严格执行线上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规范线上教学活动。

2.积极组织学院师生参加线上教学培训,尤其是针对新生进行重点培训,实现师生培训全覆盖。规范线上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对课程内容、教学进程和平台运行监管,采取安全有效手段,强化课程思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保障线上教学平稳有效闭环运行。

二、线上教学总体情况

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学院任课教师采用智慧树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学校其他单位担任本学院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选择钉钉平台进行授课。任课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进程,固定上课时间、固定课程、固定上课班级,教学秩序平稳有序。教师在课前发布学习任务,直播授课过程中善于利用智慧教学软件相关功能,适时组织点名、讨论、抢答、测验等课堂活动;课后进行讨论、答疑,按要求布置作业给学生,并做好线上答疑与作业批改。线上授课期间,教师全程开启摄像头,仪表仪容得体,能够把课程思政作为硬核要求,将价值引领和关爱学生结合起来,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护理学专业自918日至1021日,应开理论课16门,共计79节次,涉及任课教师28其中实验课9门,共计46节次,涉及任课教师17个别任课教师临时调停、调串的理论教学课程有1门,共计1节次,涉及任课教师1人。康复治疗学专业自918日至1021日,应开理论课11门,共计55节次,涉及任课教师24其中实验课7门,共计56节次,涉及任课教师14人。

【教学典型案例一】

《基础护理学实验》作为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护理操作为主,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础护理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本门课程授课对象为2021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由于实验课的特殊性,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的同质性,授课教师全面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实验课线上教学效果。

1.课前丰富学习资源,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课前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填充学习资源,选取操作讲解详细、流程规范的视频上传至智慧树,同时将学院拟定的技能操作程序规范一并上传,用于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学习准备。由于护理技能操作需要使用实验用物,而线上实验无法获得,教师改由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物,使学生对用物有物化的认识;通过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挖掘生活中各类物品来进行替代,提醒学生尽可能做好相关实验用物的准备。

2.课中并举多种教学方式,保证学习效果

理论讲授:教师首先采用PPT讲授方式,对护理技能操作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用案例进行课程导入,由浅入深,重点突出。讲授过程中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就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提问,与学生保持互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视频操作讲解:理论讲授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播放护理技能操作视频,结合学院制定的操作程序规范进行重点讲解,对操作中重点步骤、手法进行反复观看和演示。学生如有疑问提出,教师及时讲解,确保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有整体的认知和把握。

学生操作演示:线上课堂上,最后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演示完成后,先进行学生互评,通过观看他人操作过程发现自身问题,便于加深学习理解,主动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然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演示进行逐一点评,总结操作中易错的步骤,再次向学生进行知识点强化。

课后布置作业任务:通过智慧树平台布置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交,作为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一是学生根据实验报告模板完成实验报告内容,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二是学生模拟护患录制操作视频,既能熟悉操作流程,又能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此外也为学生的寝室学习生活增添几分乐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及时反馈操作中的常见问题,以巩固学习成果。

4.教学思考与心得

线上教学为实验课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及线上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保障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线上教学实验课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典型案例二】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是学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课程载体。该课程借助智慧树平台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开展16学时线下劳动实践安排,真正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提高大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使劳动价值观在学院蔚然成风。

1.以劳强体,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开展身边动手实践活动,通过校园劳动、宿舍整理、垃圾分类处理等举措,展示劳动教育学习风采。

2.以劳育美,浓厚校园劳动文化

根据学生身边的现有条件,把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和行动自觉中,如“变废为宝”、传统工艺传承制作、创意产品制作、文明出行、室内禁烟、“光盘行动”、分餐公筷、“健康乐跑”等行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3.以劳树德,积极践行劳动精神

组织学生自行观看一部关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题材的电影,并撰写1500字的观后感。学生可通过撰写观后感,体会电影中展现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或工匠精神;亦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畅谈从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等。

4.以劳增智,提升专业劳动技能

以关爱残疾儿童为内容,组织学生面向普通人群或中小学生人群开展一次视频宣讲活动,可以包含疾病介绍、残疾人现状介绍、国家康复政策介绍、社会呼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康复治疗学和护理学专业劳动教育持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动品德、掌握必需的劳动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三、线上教学质量保障

学院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副科级以上)、教学督导常态化线上教学检查工作,每天坚持听课查课。教学副院长林萍、院级督导张丽华、张伟及各教研室主任全员参与线上教学运行管理、组织保障、反馈工作。教科办安排专人每日课程提醒、每日查课,发掘线上教学典型,倾听师生诉求,解决线上教学实际问题。对状态不佳、热情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满意度不高的授课教师予以通报批评和指导。

疫情期间,学院24小时驻院教师共有21人,第一批外派驻守核酸采样教师10人(共37天)、第二批10人、第三批10人。他们勇敢“逆行”,奔赴抗疫前线,从执教之师化身战疫之士。教科办第一时间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协调,保证全部课程按教学计划顺利实施。